发布日期:2023-06-25 21:18:35

先妣事略的表现手法深情缅怀先妣事略的表现艺术

本文目录

  1. 先考是什么意思?
  2. 古代人怎么称呼自己家人?
  3. 蒋介石先生的灵柩在哪?
  4. 对已故母親的称呼?
  5. 显考与祖考是什么意思?

先考是什么意思?

释义:

对已离世的父亲的称呼, "先"含有怀念、哀痛之情,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。

出处:

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生曰父,曰母,曰妻;死曰考,曰妣,曰嫔。”后以“先考”称亡父。亦以“先考”称别人的亡父。

示例:

唐 张九龄 《追赠祭文》:“谨以醢脯庶羞之奠,敢昭告于先考先妣之灵。”

明 马愈 《马氏日抄·牌额》:“二卿为之弗安,问于先考府君。”

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·北魏<元诱妻薛伯徽墓志>》:“先考授以礼经。”

金 董解元 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一:“ 莺莺 虽是箇女孩儿,孝顺别人卒难学,礼拜无休,追荐亡灵,救拔先考。”

古代人怎么称呼自己家人?

古代称呼导读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,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,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“家、舍、亡、先、犬、小”这几个字。 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,含有谦恭平常之意。如称己父为家父、家严,称母为家母、家慈,称丈人为家岳,祖父为家祖,以及家兄、家嫂等等。 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,如舍弟、舍妹、舍侄、舍亲,但不说舍儿、舍女。 先含有怀念、哀痛之情,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,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、先人、先严、先考,对母尊称先母、先妣、先慈,对祖父称先祖,等等。 01 伯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。伯是老大,仲是第二,叔是第三,季最小。《仪礼·士冠礼》:“曰:伯某甫,仲、叔、季,唯其所当。”郑玄注:“伯仲叔季,长幼之称。”汉班固《白虎通·姓名》:“《礼·檀弓》曰:幼名,冠字,五十乃称伯仲。《论语》曰:五十而知天命。称号所以有四何?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。故以时长幼号曰伯、仲、叔、季也。伯者,长也。伯者子最长,迫近父也。仲者,中也。叔者,少也。季者,少也。適长称伯,伯禽是也。庶长称孟,以鲁大夫孟氏。” 02 嗣子 1、嫡长子而作继承人者。《汉书·高后纪》:“今欲差次列侯以定朝位,臧于高庙,世世勿绝,嗣子各袭其功位。”清王应奎《柳南随笔》卷一:“《汉书佞幸而传》‘红阳侯立嗣子融,从淳于长请车骑’。颜师古注:‘嗣子谓嫡长子当为嗣者也。’昌黎《刘统军墓志》云:‘子四人,嗣子纵,长子元一,次子景阳、景长。’又《节度使李公墓志》:‘公有四子,长曰元子,次曰元质,曰元立,曰元本。元立、元本皆崔氏出。葬得日,嗣子元立与其昆弟四人,请铭于韩氏昌黎。’所谓嗣子与《汉书》正同,皆所谓嫡长子。盖庶出之子虽年长于庶出,而不得为嗣子。故《刘志》于嗣子之下,又云长子元一,而《李志》于长曰元孙,次曰元质之下,又以元为嗣子也。古人严于嫡庶之分,即此可见。” 2、因无子而以他人子为嗣,其子也称嗣子。 03 兼祧 兄弟数人,其中一个没有儿子的,便让另一个兄弟的儿子继嗣两房,叫做兼祧。清俞樾《俞楼杂纂·丧服私论·论独子兼祧之服》:“一子两祧,为乾隆间特制之条,所谓礼以义起也。道光间议定服制,大宗子兼祧小宗,则为所生父母斩衰三年,而为兼祧父母齐衰不杖期。” 04 宗祧继承 根据血缘与辈份关系而续承宗庙世系的制度。宗祧继承限于嫡长子,无嫡长子则由嫡长孙长子继承,无庶子或庶孙,方可于同宗中找昭穆相当[辈份相当]者立嗣。宗祧继承涉及遗产继承,有宗祧继承权者有财产继承权,但有财产继承权者不一定有宗祧继承权。《清会典事例·刑部·立嫡子违法》:“无子者,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姪承继,先尽同父周亲,次及大功小功缌麻。如俱无,方许择立远房及同姓为嗣。若立嗣之后却生子,其实产与原立子均分。并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。立同姓者亦不得尊卑失序,以乱昭穆。” 05 过继 亦称“继”。指自己没有儿子,收养同宗之子为后嗣。也指入养父之家为其后嗣。《晋书·宗室传·彭城王紘》“紘字伟德,初封堂邑县公。建兴末,元帝承制,以紘继高密王[司马]据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九一回:“那夏三道:‘前月我妈没有人管家,把我过继来的,前日才进京。今日来瞧姐姐。’”《清史稿·德宗本纪一》:“[同治]十二月癸酉,穆宗崩,无嗣。慈安皇太后、慈禧皇太后召惇亲王亦宗……传懿旨,以上继文宗为子,入承大统,为嗣皇帝。”《清会典事例·刑部·户役》:“情愿过继者,取具两姓族长人等。” 06 归宗 1、已出嫁的妇女,其父虽死,犹当为其宗子服疏衰不杖一年的丧服,表明她不自绝于自己娘家的宗族。《仪礼·丧服》:“妇人虽有外,必有归宗。”郑玄注:“归宗者,父虽卒犹自归宗,其为父后持重者[指宗子]不自绝于其族类也。” 2、妇女在夫亡无子或离异的情况下,回母家。《后汉书·列女传·董祀妻》:“陈留董祀妻者,同郡蔡邕之女也,名琰,字文姬……适河东卫仲道。夫亡无子,归宁于家。”《元典章·户部四·舅姑得嫁男妇》:“至元二十八年钦奉圣旨一款,妇人夫亡服阕自愿守制归宗者,听。舅姑不得改嫁。” 3、随母改嫁之子回归生父宗族,恢复原姓氏。《宋史·范仲淹传》:“仲淹二岁而孤,母更适长山朱氏,从其姓,名说。少有志操,既长,知其世家,乃感泣辞母去,之应天府,依戚同文学。昼夜不息,冬月惫甚,以水沃面;食不给,至以糜粥继之,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。举进士第,为广德军司理参军,迎其母归养。改集庆军节度推官,始还姓,更其名。”《清会典·吏部》:“凡吏员出身者,归宗、复姓、改籍,皆禁。” 07 冢子 即嫡长子。冢,大。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:“大子奉冢祀、社稷之粢盛,以朝夕视君膳者也,故曰冢子。”杜预注:“冢,大也。”大,音“太”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冢子未食而见,必执其右手。”又“父没母老,冢子御食。” 08 冢妇 嫡长子的正妻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舅没则姑老,冢妇所祭祀宾客,每事必请于姑。介妇请于冢妇舅姑使冢妇,毋怠,不友无礼于介妇。舅姑若使介妇,毋敢敌耦于冢妇,不敢并行,不敢并命,不也并坐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一○回:“刑夫人虽说是冢妇,仗着‘悲戚为孝’四个字,倒也都不理会。”修谱续谱哪家强,家谱国际修谱王。 09 介子 宗法制度规定嫡长子为宗子,主祭祀。若宗子为士,庶子为大夫,祭祀时,则庶子称为“介子”。介,副,以表示不敢僭越宗子。《礼记·曾子问》:“孝子某,使介子某,执其常事。”孔颖达疏:“介子某,介子,谓庶子为大夫者。介,副也。某,是庶子名也。”后亦称庶子有官爵者。明宋濂《瞿孝子传》:“孝子年且,耄见介子庄[瞿庄]宦学有立,洪武初擢礼部员外郎,喜动颜色。” 10 介妇 古代宗法制度称嫡长子之妻为冢妇,诸子之妻为介妇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舅没则姑老,冢妇所祭祀宾客,每事必请于姑,介妇请于冢妇。”宋叶嫡《丘安人挽持》:“左司遗事远,介妇古风存。”清施闰章《王白帆妾胡氏小传》:“王泣曰:‘若功过介妇矣!’”参邮“介子”。 11 别子 宗法制度称诸侯嫡长子以外之子。别子的后代以别子为祖先。《礼记·大传》:“百世不迁者,别子之后也,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。”孔颖达疏:“别子谓诸侯之庶子也。诸侯之嫡孙继世为君,而第二子以下悉不得祢先君,故云别子。”適,音“嫡”。汉班固《白虎通·宗族》:“别子者,自为其子孙祖,继别也,各自为宗。”唐韩愈《唐故赠绛州马府君行状》:“其别子赵奢当赵氏,破秦军阏与有功,号马服君。”清刘大槐《方氏支祠碑记》:“古者诸侯之適子嗣为诸侯,其支子之为大夫、士者,不得祖诸侯,而名之曰别子。” 12 馀子 1、指先秦卿大夫正妻所生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初,丽姬之乱,诅无畜群公子,自是晋无公族。及成公即位,乃宦卿之适而为之四,以为公族,又宦其馀子,其庶子为公行。”杜预注:“馀子,嫡子之母弟也。” 2、泛指先秦卿大夫除嫡子之外的其他儿子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魏献子为政,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,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……魏戊为梗阳大夫,如徐吾为涂水大夫,韩固为马首大夫……赵朝为平阳大夫……谓知徐吾、赵朝、韩固、魏戊,馀子之不失职、能守业者也。”杜预注:“卿之庶子为馀子也。”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。”《吕氏春秋·报更》:“张仪,魏氏馀子也。”高诱注:“大夫庶子为馀子,受氏为张。”汉刘向《说苑·立节》:“佛肸用中牟叛,城北馀子独后至。” 3、亦指平民百姓家嫡长子外的其余儿子。先秦兵制,嫡长子为正卒,馀子为编外卒,即“羡卒”。《管子·问》:“馀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?馀子之胜甲兵有行伍者几何人?”《周礼·地官·小司徒》:“凡国之大事,致民;大故,致馀子。”孙诒让正义:“谓国被灾寇,则发六乡之馀子羡卒,以备守事及追胥也,余羡既发,则正卒亦发可知。”《逸周书·籴匡》:“成年,年谷足,馀子务艺;俭年,馀子务穑;大荒,馀子倅运。” 13 庶子 妾所生的儿子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初,丽姬之乱,诅无畜群公子。自是晋无公族。及成公即位,乃宦卿之適[嫡]而为之田,以为公族,又宦其馀子亦馀子,其庶子为公行。”杜预注:“馀子,適[嫡]子之母弟也,亦治馀子之政。庶子,妾子也,掌率公戎行。”《礼记·内则》:“適[嫡]子、庶子已食而见,必循其首。”《韩非子·说难》:“夫分势不二,庶孽卑,宠无藉,虽处髦老,晚置太子可也。”《史记.商君列传》:“商君者,卫之诸庶孽公子也。”又《万石张叔列传》:“御史大夫张叔者,名欧,安丘侯说之庶子也。” 14 庶女 侧室、妾所生的女儿。《红楼梦》第五五回:“凤姐叹道:‘你那里知道。虽然庶出一样,女儿却比不得男人。将来攀亲时,如今有一种轻狂人,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,多有为庶出不要的。殊不知别说庶出,便是我们的丫头,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!将来不知那个没造化的为挑庶正误了事呢,也不知那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得了去。’”按,此处凤姐议论的是“庶出”的探春。 15 支子 宗法制度称嫡妻所生的次子以下的儿子及姬妾所生的儿子为“支子”。与“宗子”相对而言。《仪礼·丧服传》:“何如而可以为人后?支子可也。”贾公彦疏:“支子则第二已下庶子也,不言庶子云支子者,若言庶子,妾子之称。言谓妾子得后人,適(嫡)妻第二已下子不得后人,是以变庶言支。支者取支条之义,不限妾子而已。”《礼记·典礼下》:“支子不祭。祭必告于宗子。”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“文王子孙,本支百世”毛传:“本,本宗也。支,支子也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明帝纪》:“[太和三年]秋七月,诏曰:‘礼,王后无嗣,择建支子以继大宗,则当纂正统而奉公义,何得复顾私亲哉!……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统,则当明为人后之义;敢为佞邪导谀时君,妄建非正之号以干正统,谓孝为皇,称妣为后,则股肱大臣,诛之无赦。”

蒋介石先生的灵柩在哪?

叶落归根,是炎黄子孙的传统,就算经过时空的阴隔,政治因素的分歧,还是能够打破任何对立的意识藩篱,这也是“蒋介石灵柩回家”这一话题引起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原因。也正因为同一血缘、同一文化以及大陆呈现出了巨大的商业机会,更多台湾商人融入了大陆的经济生活,潜移默化地消弭着两岸的分歧和对立。这种自下而上的愈演愈烈的交融,让我们看到了两岸人民的民意,看到了两岸关系的前景。

“渡尽劫波兄弟在,相逢一笑泯恩仇。”这是十六大台湾团代表、浙江省政协副主席、浙江省台胞联谊会会长陈昭典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番深情感慨。

陈昭典说,浙江人民对台湾同胞非常热情,包括蒋介石老家奉化的老百胜对蒋也很宽容,如果蒋家愿意让蒋的灵柩回乡安葬,而且按一定的程序来办,应该没有问题。但他同时指出,蒋介石一直希望能把自己葬在中山陵,与孙中山先生葬在一起,这恐怕不能实现。

毕竟同根同源,“蒋介石灵柩回家”这一话题一时间引起全球华人的关注。

凄凉离乡

1919年4月25日,迫于战事紧急,蒋介石离开溪口,从此他再也没有踏上故乡的土地一步。

此前,宣称“下野”的蒋介石在故乡“超长时间”地隐居了3个月零4天,并且在溪口与全家过了一个大年夜,是其自1913年离乡以来36年中的第一次。

离别时,“虽未流泪,但悲痛之情,难以言宣。”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,“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,今一旦抛别,其沉痛之心情,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,谁为为之,孰令至之一?一息尚存,誓必重回故土。”

蒋家父子一行乘车换轿到溪口40公里外的海边,再坐竹排上汽艇,由汽艇军舰。甲长戴扬士记得自己撑的竹排还未回到岸边,就听到太康舰上士兵欢迎蒋介石的口号声。蒋介石给撑排的40位甲长每人赏了一块银元。太康舰载蒋家父子抵上海赴台北,其后是中美号座机送他们在福州、广州、重庆、成都之间节节奔走,在他们背后是红旗滚滚。

同年12月10日午后2时,中美号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,目标台湾。“俯视眼底大陆河山,心中枪然”。当天下午6时30分,蒋介石一行抵达台北。在大陆统治了22年的蒋介石,自此退缩到台湾安了26年。

蒋介石在溪口时曾经反省道:“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,而党政军事教育,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,今后对于一切教育,皆应以民生为基础。亡羊补牢未为晚也。”(1949年2月1日日记)“直到撤离大陆以前,蒋介石的生活一直动荡不安,在台湾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,但相对来说,生活要平和稳定得多。”美国著名政治传记作家布赖思·克罗泽在他的《蒋介石传》里写道。

蒋介石复杂的思乡情结

虽然偏安一隅,局势岌岌可危,但是蒋介石的“人在台湾,心在大陆”的意识相当明显。他在统治台湾的政策上,一切建设,几乎以“反攻大陆”的理念铺路,他不容异已反对,就算是麾下的幕傣爱将,一旦提出“反共无望伦”的看法,也一律重刑严惩,这种行为一直为世人所唾弃。

但在另一方面。蒋介石要求尽量在台湾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,这一点仍需客观承认。

在百年大业的教育问题上,蒋介石不断地灌输“台湾民众恨大陆”的理念,在学生对自己家乡尚是一知半解时,就要求他们对大陆省份地形倒背如流;在国文课本上,则提供蒋母教诲自己的文章供学生背育。他甚至压抑台湾当地通行的闽南语,成功地推行了两岸民众都能沟通的“国语”,这使得两岸虽有半个世纪的隔绝,但是却让台湾民众对大陆没有想象中的陌生,让两岸民众间仍然存在一股共同的文化血脉。

另外,他的思乡情结含蓄地寄托在所居官邸及行馆上,要求有类似故乡浙江奉化的景致。

以“大溪慈胡”为例,此地原名碑尾,位于桃园县大溪镇与复兴乡交界处。蒋介石 初来此地,认为大溪的秀丽山峦,宛如奉化家乡的山水之美,因此特别喜爱这里。同时,为了感念母亲王太夫人的慈爱,故将碑尾的地名改成了“慈湖”,在此建立“总统”行馆,常常驻足于此。而这里,也变为日后安置蒋介石父子遗体之处。

除了“大溪慈湖”外,“涵碧楼”也是蒋介石生前常往的行馆。“涵碧楼”位于台湾中部,是国际驰名的观光景点。日月潭名胜之一“慈思塔”,为日月潭最高点,采中国宝塔建筑,共分9层,塔顶二层为蒋母王太夫人的纪念室,也是为感念母思而设的,可见蒋介石对于无法回乡探视先妣,感到万分愧疚。

此外,他还仿北京故宫外观建圆山饭店,饭店内雕梁画栋,金碧辉煌,圆山在当时还是世界十大著名饭店之一,饭店的建立除了想招待当时来台的贵宾外,坊间亦传说他是怀念当时在中国掌权时,得意风光的年代。

海峡“密使”

尽管表面上音讯隔绝,但海峡两岸一直有来自双方高层的暗中交流,其中的中介被传媒称为“密使。”他们在海峡两岸壁垒森严时期,起着不小觑的作用。

1950年5月下旬,高雄市“凯歌归”饭店的老板李次白乘船抵沪,成了1949年之后国共间的每一位“密使”,因为他的妹夫是陈毅的胞兄陈熙。策划者是他的两位黄埔六期同学和一位蒋经国的亲信。据说,蒋经国认为李是陈毅的至亲,“可以深谈”,最低限度,希望不要进攻台湾。蒋经国以为希望不大,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给李的意见也是:目前谈国共合作为时尚时。

1957年4月,住香港的国民党“立法委员”宋宜山坐火车入京。宋是宋希濂的兄弟,也是衔蒋介石之命来试探中共的合作意图。一年前,章士钊受托向台湾方面转送了一封来自北京的密函。函中呼吁两党合作和统一,还说:“奉化之墓庐依然,溪口之花草无恙。”两周之后,宋返回香港写了一份1..5万字的报告。据说,蒋介石恼恨该报告对新中国的“激动”,嘱宋不必返台。1973年,宋宜山因为参加了在香港逝世的章士钊的追悼会,被台湾撤消“立法委员”职务。

1973年5月中旬,一架的专机飞抵,92岁的章士钊坐在轮椅上被抬下飞机。香港的传媒纷纷猜测,章是带着国共和谈使命的。老人家的确是受毛泽东、周恩来之托而来,抵港第二天就开始约见旧人。可惜不假年,一个半月后,章干钊在港去世。

1975年春节期间,香港的报纸发表陈立夫的文章。陈立夫在文中欢迎毛泽东、周恩来来访台,与蒋介石重开谈判,造福人民;吁请毛泽东“以大事小”、“不计前嫌”、开创第三次国共合作局面。据说,旅美多年刚刚返台的陈立夫是受命于风烛残年的蒋介石。两个月后,89岁的蒋介石去世。

反统战不妥协的蒋经国,在1981年就暗许自己的亲信沈诚赴大陆一行。台湾的著作披露说,沈诚在1986年至1987年里频频穿梭于两岸。1987年3月,大陆政协邀请沈诚赴北京晤谈。沈密谏蒋经国力主突破“三不”,蒋经国的回答是:对民间接触,台北方面的政策是新“三不”,就是不鼓励、不支持、不压制。

北方方面的建议是: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,并且致函蒋经国,请他派代表到北京谈判。蒋经国的意见是不能操之过急,在双方取得一定协议前尽量不赴会。需要在政府部门成立协调机构来运作。

1987年7月14日,蒋经国宣布废除长达38年的“戒严令”。

“移灵奉安委员会”

1975年4月5日,蒋介石“崩俎”。

菲律宾一家报纸说:蒋介石“梦想返回大陆仍旧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”。蒋介石在台湾搞土改搞“党改”,就是光复大陆的梦想不改。现在,他守着的还是“一个中国”。

蒋介石的遗体经防腐处理后,其灵柩一直停放在“慈湖”别墅。“慈湖”在台北市南60公里处,蒋在这里信照溪口的建筑样式建了几排平房,生前经常来此小住,并且批示自己身后暂厝于此。所谓暂厝就是暂时放置,并非安葬,要“待来日光复大陆,再奉安于”。将介石在南京时,曾经选定中山陵和明孝陵(朱元璋墓)之间的一块地为墓地,并且建了一座“正气亭”以为标记。

1996年7月8日,蒋纬在国民党中央直属第六组会议上,提出蒋介石、蒋经国灵柩移大陆临时动议案,提议成立“移灵奉安委员会,”“以安民心,促进和平统一”,造成两岸间的震撼。

因为蒋家的失势,台湾仇蒋之风日炽,蒋纬国担心蒋家父子的陵寝被突击破坏,而且蒋氏父子拖了几十年仍无法下葬,因此希望台湾当局能有所安排。

但是,当时台湾省籍情绪的问题,一再地被政客炒作,如果贸然移灵,这会让许多外省族群对当政的李登群有更多“误解”,认为本省籍的李登辉是要把“外来政权”的两蒋赶回大陆,于是移灵一事又被搁置下来。

现阶段两蒋的灵柩,由军队保护着,目前担心的反而不是被坏,而是怕被遗忘。

对已故母親的称呼?

先妣。

母亲,是一个人最亲的人,也是亲属关系称谓的一种,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,现代多称妈妈。母亲也用于比喻养育人的某一群体或事物,在各国文化中均是被歌颂的形象,人们用各种方式颂扬母亲的伟大,由此产生出的非常多文学作品、影视作品等。母亲的爱是最伟大的爱,最无私的爱。

显考与祖考是什么意思?

“祖考”指的是祖父或父祖辈的人,

“显考”指的是父亲。“显”是称先人的致辞,除此之外,还有显妣、先考、先妣等说法。

古时候人们讲究三不朽,分别是“太上立德,其次立功,三次立言。”但是普通的家庭中,很难谈得上为国家立功,或者创作出显世著作,所以大家只能在“德”字上做文章,以“显”字来赞美父母德行端正。

先考:对已离世的父亲的称呼,“先”含有怀念、哀痛之情,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。

先妣:对已离世的母亲的称呼。

显考:对亡父的美称。清·徐乾学 《读礼通考·神主》:“古人于祖、考及妣之上,皆加一皇字,逮元大德朝始诏改皇为显,以士庶不得称皇也。不知皇之取义,美也,大也,初非取君字之义。”显,取其德行昭著,声名远播之意。

考:原指父亲,后称已经死去的父亲。

  • 先妣事略的表现手法深情缅怀先妣事略的表现艺术已关闭评论
  • A+
所属分类:解读回应